学院概况

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

历史沿革:1978年淮南师专恢复办学后,设立原马列教研室,1984年2月升为政教系,设有政教专业,1986年升为政史专业,1993年增设经济法专业(非师范)。2000年升本后,政教系更名为政法系,承担全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。2011年10月12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式成立,是学校首批成立的四个二级学院之一。

师资队伍:学院拥有实力较强的教师队伍。现有教职工67人,专任教师64人。其中,教授7人,副教授15人;博士学位教师23人,博士占比35.9%。全国高校思政课“教学骨干”3人,省“卓越教学名师”1人,省优秀德育工作者、优秀教师4人,省级教学名师1人,教坛新秀3人;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1人,校级拔尖人才3人,校级教学名师3人。近年来,多人次在高层次教学比赛中获奖。其中,全国首届思政课教学比赛一等奖1人,长三角思政课教学比赛第1名1人,省高校“十佳教师”1人,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比赛第一名3人。

机构设置与平台建设:学院下设7个教研室(教学系):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研室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研室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研室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研室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研室、形势政策教研室和思想政治教育系。2020年,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被学校立项为重点学科。学院与中共淮南市委宣传部等建立“淮南市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”;与中共淮南市委组织部等建立“中共安徽早期组织研究中心”,并被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授予“安徽党史研究基地”;建有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“手拉手”共建基地——淮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城联盟,成为省内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张名片;建有安徽省高校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同城联盟;2023年获批省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。2017年12月,建成党史教育馆,2022年获批安徽省社科普及基地。2020年获批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淮南师范学院基地。

教科研工作:2019年以来,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,中央党史研究院委托项目1项,教育部项目5项,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7项,省思政能力提升计划项目28项,5个省级名师工作室,3个省级教学科研团队,19门次省级课程;其它各类基金项目30余项。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3部,发表高水平教科研论文200余篇。获得省社会科学奖1项,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,三等奖1项。

思政课建设:积极开展教学研究,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。4门思政课立项为省级课程。学院成立以来立项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80余项。思政课省级质量工程课程建设类项目28项。构建并推广了“理论化专题教学、系统性实践教学、开放式网络教学”的“三维”教学模式;“基于实践的思政理论课“三维”教学改革研究”获2019年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;推广了“一课一主题”教学改革,“一课一榜样”教学法2023年被遴选为安徽省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学法;《领袖人生——习近平》系列课荣获2019年度安徽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范例。系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,开设“四史”公选课,强化场馆育人,系统实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。

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: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学校首批招收本科生的四个专业之一。2003年被列为学校首批教改示范专业;2013年列为学校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专业,2022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、省卓越中学思政课教师培养计划。2023年开始一本招生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培养政治硬、素质高、能力强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师。师资力量强,主要以教授、博士、副教授为主讲教师;师生比高,实施本科生导师制,实现个性化培养;学风优良,专业竞争力强,考研录取率保持在较高水平,连续三届毕业生平均录取率27.4%,名列全校前列;毕业生质量高,就业层次高,学生成长快、发展竞争力强。就业岗位主要为高校教师,初高中在编教师,党政机企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等。

理论宣讲:学院拥有安徽省委宣讲团高端宣讲专家1人,安徽省委讲师团青年宣讲专家2人,淮南市理论宣讲团成员5人;4名教师被遴选为淮南市宣传文化系统拔尖人才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宣讲团队应邀到农村、社区、机关、学校宣讲220余场,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。